"芳·华"视界| 专访毛颖:华山西院神外年手术量最终将达2万台 布局临床试验和融合病房
来源:2019-03-25
胶质瘤大会访谈
第三届胶质瘤大会/ 2019华山胶质瘤会议
神外前沿讯,2018年6月,地处上海市闵行区新虹桥国际医学园区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华山西院)正式开张试运行。该院核定床位800张,将对接国家脑计划,打造国家临床神经科学中心、长三角创伤医学中心及大虹桥区域医疗中心。
华山西院的开业不仅仅是华山神外发展的重要里程碑之一,也是中国神经外科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这里大规模且系统开展的以病种为核心的融合病房模式,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尚属首次尝试,将来很有可能成为中国神经外科的发展方向之一。
如今,华山西院开业已经9个月有余,神经系统疾病融合病房发展如何?近日,在2019华山脑胶质瘤学习班(会议详见此)期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常务副院长毛颖教授,于华山西院办公室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体的访问,介绍了融合病房、临床试验等发展情况和计划。
值得一提的是神外手术量目标,虽然毛颖教授一再强调科室不能以手术量论英雄,但这也是体现神外手术水平最直接的指标之一。在目前华山西院所有神外手术室全部开放并满负荷远转之后,华山西院年神外手术量将达到2万台。
这样一艘手术航母驶入长三角,会不会对周边神经外科的发展产生冲击,毛颖教授认为大可不必产生这种担心,因为华山西院的神外是一个区域合作平台,甚至类似一个神外医生集团。
以下是访谈实录:
临床试验
神外前沿:我们注意到您还有一个新的工作,就是负责临床试验,现在各大医院都特别注重临床试验,您对临床试验下一步有什么计划?
毛颖:我作为华山医院临床试验中心主任,这个工作对我来说压力非常巨大,因为我们华山医院每年承担了100多项的临床试验。另外,我们开展了很多的临床I期的新药的研制,以及开发相关的临床试验。在这方面,我们在国内还是处在非常领先的地位。华山医院是最早参与中国GCP起草的五家单位之一。以前业内有句话叫“南有汪复北有李家泰”,汪复就是我们华山医院的。
现在上海和国家的要求里,在新药创制上对医院都提出了更多新的要求。所以我们除了在华山医院总院当中设立有24张的临床I期的病床,我们希望就在华山西院也大力开展临床试验病房。目前已经开工,估计大概花两个月的时间,就能建成一个病区50张床的临床试验病房。
在华山西院,我们主要将围绕在自己的优势项目上,就是神经科学,还有就是感染,感染就是对于抗生素的新药创制。我们在这两个领域中,会花更大的精力。
神外前沿:在神经科学领域开展的临床试验项目,感觉是不是胶质瘤的会比脑血管等领域的多一些?
毛颖:从我们现在做的工作里看,实际上差不多,但是胶质瘤里面的我们引以为豪的是,在这次的美国的RTOG的临床试验当中,全国现在有十家单位在开展这样的工作,我们作为第一个入组的单位已经入组了14个病人。
RTOG在神经科学里面第一次把中国加入在其中,而且我们现在已经顺利地通过RTOG的访视,我们做的还是非常正规和完善的。这也是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同时也给了国外的制药公司非常大的信心,将来我相信有越来越多的新药会在中国开始开展这样的工作。
当然,能够支持国内药厂能够开展新药的创制和研发,这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工作。所以,胶质瘤的新药的研发中,包括EGFR的拮抗剂,都在我们开发项目内。目前,我们同时在开展两个药物,将来可能还有第三个药物,在进行临床试验。
另外,在脑血管病方面,我们也有针对于出血的、尤其是改善脑出血以后脑功能情况等一些新药,在研制和进行临床试验。但将来我们希望能更多的进行临床I期和II期的临床试验,这也是上海市对我们的要求,我想将来会有更多的结果。
融合病房
神外前沿:目前华山西院在强调病种融合的医疗新模式?
毛颖:我们现在强调融合的概念,就是以疾病为中心,围绕疾病开展工作。
在这个过程当中,融合在一起的好处,就是我们给病人提供一个相对客观的治疗方法,因为病人既然到了这个中心,可能不单单是来看一个神经外科医生的。我们希望的是在整个过程中,把病人留下来,进行一个综合化的治疗。
神外前沿:目前您这里做得最好的,应该就是脑血管病的融合,在华山西院开业这一段时间里,有什么指标能反映出这个融合的好处呢?
毛颖:我想从指标上来看,第一,明显的感觉到我们脑血管病中心来就诊的病人多了,因为以前我们神经外科接收的是神经内科医生偶尔介绍过来的病人,或者是自己看的病人。
现在,神经外科和神经内科两个团队在一起,所遇到的病人,会越来越多的给予我们更多的信任。
比如血管瘤,病人不单单是要来做个介入,或者药物治疗,而是说这是一个脑缺血的疾病,希望在这里能够有一个综合化的治疗,或者说一个序贯化的疗法。现在我们这里,可能一开始药物治疗,之后的随访过程当中疗效不好,可能会选择介入治疗,甚至手术治疗。病人会对这种模式比较信任。
我们现在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华山西院)刚刚开了半年,我想在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病人,能够体会到这种模式带来的好处。
神外前沿:这对病人肯定有好处的,但是管理上会不会困难?因为无论医学生的培养还是医院的行政管理,都是按科来分的。如果把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都在一个血管病区,包括考核问题,都是如何解决的?
毛颖:这个实际上牵涉到两个问题,一是医生的培养,这个我们完全按照国家的要求来做,当然我相信在将来,这些医生的培训方案肯定也会做一些修改。但在目前情况下,我们还是非常严格的按照国家要求做,比如神经内科的医生按照神经内科的培训的方案去做,只是这一段时间里,在血管病融合病区工作。
第二条,最要紧的是外科医生和内科医生在绩效考核、收入分配上面,他们之间是有差距的,这个我不可否认。那这种时候怎么办,我们在前面做的过程当中,一开始我们发现需要有相互之间的谅解和容忍。在绩效分配上面,我们可能会给明确要求是,在这个病区里面的所有医生的收入是一样的。现在,经过几个月的运行以后的发现,每个医生的绩效考核在实际上相差不是很多。所以我想将来这样的一个疾病为融合的绩效考核,实际上是1+1>2。
年手术量
神外前沿:华山西院如果所有的神经外科手术室都开放并且满负荷运转起来,您估计每年西院的神外手术能够有多少?
毛颖:我在这个方向有不同的考量。手术量大,不代表科室是强的。手术量大只是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华山西院)两万台手术,是一个可能是在不远的将来,就能够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说每年完成两万台神经外科手术。
神外前沿:这里包括介入么?
毛颖:应该是包括介入,但不包括造影。介入是手术,造影是一个检查手段。
神外前沿:这两万台手术中,血管和肿瘤的比例,希望和计划大概占比多少?
毛颖:我觉得肿瘤有可能还是华山医院的一个强项,所以将来在西院留下了非常大的比例,至于到底多少,我觉得还得慢慢看报表。但我希望脑血管病更多一点,毕竟这是现在影响人类的一个最主要的疾病。
神外前沿:仅仅华山西院一个院区就能做两万台手术,那对整个上海或者长三角的神经外科,应该有很大的影响和冲击?
毛颖:我们的站位并不是说,华山做得越来越大,要把别的神经科室的业务都抢了,上海市政府在之前也在和我们沟通这方面的规划。
我们的站位是希望以这样的一个龙头单位来引领整个上海的神经外科发展。将来华山西院应该是一个医生集团的平台,大家都可以在华山西院这样的一个平台上面来学习和实践,所以我们的门一直是对所有的医生都开放的。
另外,我们将来应该形成一个网络结构,相互之间是相互依存的。一个华山医院是不能够代替整个上海或者上海周边地区的神外中心。所以最近我们一直在做的是,以院士工作站的形式,建立一个临床神经科学联盟。
以长三角神经外科联盟的形式,把大家聚在一起形成网络结构。然后在可能的情况下,把病人尽量地留在当地,而不是转院到华山医院来做手术。
比如,我们最近在做一个脑血管病的联盟,大家都知道脑血管的联盟应该是一小时工作圈,也就是说这一小时车程里面,病人能够在急性脑血管病发生的时候可以送到相关的医院里面。
我们计划以联盟的形式,在我们一小时车程以外的地方,再有一些各分中心,这样就可以再往外延伸一个小时工作圈。在一小时以外的病人到这样的分中心,我们的医生同时出发到分中心去。这样也就实现花一小时治疗二小时车程范围内的病人。
将来的趋势肯定是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模式,这个是毫无疑问的。所以我觉得一个学科和一个中心不会是越来越大,而是应该做内涵。我相信在华山西院这样一个体量里面,我们不会把别人的饭碗拿掉,我们只会让大家有更好的平台来进行科研和临床工作。
毛颖 教授,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神经外科常务副主任、华山医院虹桥院区常务副院长、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候任主任委员,脑血管外科学组名誉组长;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副会长;上海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分会会长。上海市神经外科质控中心主任。长期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能处理神经外科各类疑难杂症,尤其擅长脑血管病和脑肿瘤治疗。他手术精湛,挽救了众多患者生命,广受病家好评。因为临床工作突出,2012年获上海市“十佳医师”称号。以第一第二和第三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芳·华"视界| 天坛医院邱晓光:儿童髓母细胞瘤70%可治愈 放疗与化疗不能“本末倒置”
"芳·华"视界创刊号 |专访于金明院士: 蓬勃发展的神经肿瘤放疗事业将造福更多患者
"芳·华"视界
"芳·华"视界神经肿瘤放化疗周刊,由天士力集团与神外前沿新媒体联合制作,旨在以视频讲座形式推动中国神经肿瘤放化疗的规范化。欢迎业界专家供稿与支持;转载需注明出处并保障文章的完整性,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